笙

笙是中国流传广泛的多管吹奏乐器,由笙斗、笙管和簧片构成,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因此具有簧、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丰满柔和。能演奏四度、五度、八度合音,成为传统和声的特色。现代民间以14簧笙和17簧笙最流行,音域:14簧d1~e3,17簧笙a1~d3。
代表曲目有《出水莲》、《孔雀开屏》等。
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笙的雏形。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约公元前2世纪中期)出土的竽也是古代流行的笙类乐器。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中国唐代的笙和竽。
埙

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吹奏乐器,一般用泥土烧制而成。早期的陶埙大多呈蛋形,顶上设吹孔,腹部开按音孔1~7个不等。也有少量的异型陶埙,如玉门火烧沟出土的鱼形埙。后期的陶埙中,出现了许多人头形、动物形的陶埙。埙的音色深沉、幽远,适合表现悲思、怀古的意境。
中国已发现的陶埙数量很多,其中最早的是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标本,它只有一个音孔,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埙从那个时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