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文化人物    
     
       
名伶红线女

1955年,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她放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事业,回到内地。1956年藉回内地参加国庆7周年观礼活动,受到周恩来接见,是年底参与广东省粤剧团演出。及至1957年正式以个人身份加入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此后,她先拜京剧梅兰芳为师;请程砚秋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改进《思凡》的唱腔;并且研究将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粤剧发声。

尽管在“文革”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并因此有十三年的时间没有登台演出,成为一段生命之痛,但红线女从来没有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的确,回国之后,红线女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山乡风云》、《刘胡兰》、《白燕迎春》等剧码,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红线女从艺多年,获得了众多政府奖励和国内国际艺术奖项,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比如:1957年,第六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金奖;1985年,联合国交响乐协会授予“表演艺术奖”及亚洲表演艺术协会授予“杰出艺人奖”;2001年,美国纽约文化事务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联合颁发“粤剧艺术终身成就奖”;2002年,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2004年,创作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

1958年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活着、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红派艺术与传承

红线女的音域宽广,具有清脆中见圆润、明亮中带醇厚的嗓音特点,她在继承粤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剧种乃至曲艺、西洋声乐的演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红腔(又称女腔)”。粤剧唱腔多变调,她能不用过门,而以装饰滑音过渡,不着痕迹,令人耳目一新。粤语字调倍于四声,且多闭口字和喉音、鼻音,唱腔字多调促而少长腔,她能纯熟地运用粤语音韵规律和粤剧行腔特点,充分发挥出咬字轻盈、过腔流畅、归韵清正的演唱技巧,即使遇到归入鼻音的闭口字,也能使行腔跌宕多姿,收音纯正,在余音袅袅中表达出真切的感情。声圆腔满,贯注始终,故有“龙头风尾”之称,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

从“红腔”到“红派”,正是红线女艺术上不断走向成熟与完美的过程。红线女在表演上以刻画人物细腻见长,她所扮演的妇女形象如《关汉卿》中的朱帘秀、《搜书院》中的翠莲、《山乡风云》中的刘琴等,影响非常大。在《李香君》中扮演的李香君,《三娘教子》中的三娘、《搜书院》中的翠莲、《昭君怨》的王昭君、《关汉卿》的朱廉秀,对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刻画,都非常细腻和深入,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她对《搜书院》的成功表演,尤为戏剧工作者所赞赏。田汉看了《搜书院》的演出后,曾写了这么一首诗寄赠红线女:“五羊城看搜书院,故事来从五指山;暗把风筝寄漂泊,不因铁甲屈贞娴。歌颂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宫谢亚蛮;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出动人寰。”

红线女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形象,让自己的艺术生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让“红派”艺术之花蓬勃盛开在南粤大地之上。

也许,红线女刚开始时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创造一个什么流派,她只是想踏踏实实地演戏,用心去感受剧中人物,用心去学习、借鉴、吸收其他剧种乃至西洋艺术的形式,结果,反倒成就了风格鲜明的“红派”艺术。难得的是,无论是面对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红线女都能够始终坚持以我为主,通过大胆地吸收与变革,达到创新与传统的和谐统一,最终成为粤剧中浑然一体的组成,体现出她作为一个天才艺术家非常成熟的一面。

一个流派的形成,除了有流派自身鲜明的特色外,还应该有经过时间考验、观众认可的代表剧码;更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艺术流派的传人。具体到红线女所开创的“红派”艺术,前两点已经是有公论的了,那么,在传人方面的情况又如何呢?

尽管红线女的学生不少,成就出众者也相当多,但似乎没有一个学生是真正磕头拜红线女为师的。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说:“我没拜红老师,可我是她的学生……她反对打着红线女学生的招牌,一字一句都像她,以模仿代替创作,她希望她的学生不要亦步亦趋,个个是红线女,而是要不断地创新,超越前人。红老师公开说过,希望她的学生能超过她,创造新的粤剧流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