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文化人物    
     
       
贾樟柯:虚幻镜头捕捉现实生活

作为近几年来最令人兴奋的电影天才之一,贾樟柯的镜头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而且选择年轻人作为电影的主角,捕捉他们在精神世界中的普遍性。他将主要角色置身在不断贴近或疏离的关系中,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世俗场景和情感戏剧化,描述出世俗世界中的众生相。同时,他把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将这些思考通俗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易于理解、赏心悦目的情况下接受。跟随他的镜头,我们能够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一种混合了压抑和梦想,混合了发展的冲动和失落的恐惧的思考。他的剖析深刻而冷静,或多或少还夹杂着情深的缅怀和淡漠的嘲讽。通过他的电影,我们逐渐领略到一位现实主义电影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关注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即是贾樟柯电影的魅力所在。

“电影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或者题材老套,沉陷于虚无缥缈的恶搞、大杂烩情节中,缺乏对社会的深度探索,逐渐脱离了电影创作的土壤--现实社会。此时,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就显得尤为可贵。从早期作品《小武》开始,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饱含对人性、对文化的思考,逐步成为中国观众发现自己、外国观众认知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着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他自命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的电影叙事沉静、不张扬,从不对要表达的主旨进行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希望通过鲜明的纪实风格一一加以拓展;与现在一些流行的大杂烩相比,贾樟柯从不故弄玄虚,专注于记录社会变迁中的细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温暖的基调,体现出他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民众在发展中的经历的深刻理解。

贾樟柯的视角独特,而且心态敏感,总是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历史的记忆:《小武》中鲜明的纪实风格立即从纷繁复杂的变迁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觉;《世界》则在更大规模上展示了一个变迁中的中国社会;《三峡好人》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在饱含强烈的现实人文主义关怀的电影中,贾樟柯构建起自己的世界体系,并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

有人说在现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社会,大家每天都忙于生计,烦恼本来就很多,而贾樟柯的电影对生活的刻画过于真实,放大了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对此,贾樟柯认为之所以要通过影片继续面对那些我们不愉快的既成事实,是因为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变得更幸福、更自由。“电影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人寻找自由的一种方法。”他引用刘恒对鲁迅的一句评论表达出内心的思考: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贾樟柯的声音,其实是一种温和理性的声音。这也是我们感到珍贵的地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