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泉水的至清至纯,所以透光性能持强,所以泉林泉水里水草特别丰茂。直见泉底的碧绿水草都透着亮,如缕如带,随泉水的涌动而婷婷曼舞,而生长在流水哗哗的水渠中的水草则是一丛丛、一簇簇的,有一种水草像一束束的杨柳,却又比杨柳更轻柔,更娇美。静水中的水草却又是片蓊蓊郁郁,望之无涯,它们静静地立于水中,嫩黄中透着青,油绿中透着少许的白——那是水草接受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密集在叶片上还未形成气泡释放出来的缘故,抑或是水草把水染成了青绿吧,是一种蓝灵灵的青绿。
泉林的泉水美极而让人生怜,不由俯身掬而饮之,入口则甘甜凛冽,齿颌生津,下肚则沁人肺腑,浑身轻爽,精神为之一振。据说泉林泉水清饮则甘甜爽口,烹茶煮茗则色味纯正,酿酒则酒洌生香。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如诗如画的泉林泉群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先贤圣哲、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为之折腰。
至圣孔子曾在泉林设坛讲学,站在源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誉之“海岱名川”;唐代大诗人李白“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佳句,宋代理学家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篇至今传诵。故历代古人观赏之余感叹曰:“游泰山不游泉林诚一大憾事”。清康熙、乾隆祖孙俩多次东行、南巡到泉林观景,其中康熙一次,乾隆九次,并建有行宫,留下大量诗篇。1684年冬,康熙南巡,登泰山,祭圣人,观泉林,留下了不朽篇章——《泉林记》。乾隆皇帝对泉林情有独钟,先后九次驻跸,并建有行宫,留下赞美泉林的诗文达150多篇,在陪尾山西侧的“子在川上处”立石碑,并在碑两则镌刻其亲笔书写的七律诗两首。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更是称“南有石林,北有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