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遍中国    
     
       
人间仙境张家界

命字

俗称取号,男子多用朱漆金字木匾迎亲,迎亲前一日,亲友鸣鼓奏乐将木匾送至新郎家中。父亲率新郎拜领,谓之拜号匾,拜毕将匾悬挂于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挑童子九人加新郎共十人,叫做“陪十兄弟”,并且称十人中新郎为“状元郎”。

九子鞭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尤以白族人民最为喜爱,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佑,伐深山紫竹,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米到1.5米左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打九子鞭既可独舞,又可群舞,少则一人,多则上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不停舞动。方法有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又在肩上臂上轻敲,动作优美而粗犷。鞭杆舞动,古钱相擦,发出的响音富有韵律节奏,颇为动听。动作有“天女散花”、“姊妹相会”、“雪花盖顶”、“拦门左右”、“螃蟹夹草”等。

土家祭祀

土家人祭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作为一方之主的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也保佑一村人平安、驱邪护村。土家人对土地神十分虔敬,凡土家族地区每村每寨都有一个或多个土地庙,随处可见。土地庙形式多种,有用大理石精心搭建的,也有用四块粗毛板搭建的简易庙或依山洞岩屋而建的土地庙。

高花灯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 、“瓦岗寨”,“梁山英雄 ”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艺人们结伴走村串寨拜年,表演对象不分贫富,户户必到。如遇贫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赠送的礼品相送,意在人人过节欢喜。充分体现出土家人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对加强民族间团结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艺。钢刀在空中欢跳,银光闪闪,左右穿梭。技艺高强者,突然把刀抛得极高,来一个腾空飞脚,转身外摆,继续接刀上抛,令人眼花缭乱,不禁称绝。打三棒鼓,通常有“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分“鲤鱼跳龙门”、“玉女穿梭”、“板岩漂滩”等项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强,表演时需高度集中,用力适当,贯通一气,并与演唱者默契配合。

其它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前,有“背婚”之俗,即新娘由其亲属背负到男方;改土归流以后,新娘由其亲属背到大门,然后坐轿或步行。无论坐轿或步行,都要穿露水衣。土家族迎亲时的拦门礼独具特色。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迎亲,女方要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或对白。如果男方总管唱嬴了或讲嬴了,就把桌子搬开,让他进大门;如果男方总管唱输了或讲输了,则要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土家族新郎、新娘拜堂以后,双方要同奔洞房,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其坐床习惯通常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未来在家庭中地位。新郎亦不甘示弱,尽量把新娘挤到线外,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新郎把新娘的盖头揭开后,新娘嫣然而笑,夺床就此结束,然后夫妻共饮交杯酒。土家族青年男女婚后三日回娘家,俗称“回门”,一般当日返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