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艺术揽粹    
     
       
亦真亦幻葡萄常

 

 
葡萄常作品

粉碎“四人帮”后,有关部门欲恢复“葡萄常”时,常家传人中只有常玉龄这惟一常氏传人,而且是70古稀老人了。1978年,常玉龄老人不顾年老体弱,从垒灶、吹珠到上霜,都亲自动手,并把家传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常弘、常燕。 常弘,出生于1962年9月13日,1980年毕业后进入北京绢花厂,现供职于贵友大厦;常燕,出生于1968年10月28日,现供职于北京市96中学教师,美术专业。常弘、常燕姐妹自小与被毛泽东主席称为“葡萄常五处女”中当时健在的常桂福、常玉龄一同生活。由于当时已不生产葡萄了,两位老人只能把家传绝技口授给姐俩。后于1979年东花市办事处成立联社,请常玉龄传授“葡萄常”技术,姐妹二人得以理论到实际全面掌握了“葡萄常”制作的关键技术。常玉龄去世后,由于种种原因,姐妹二人没有从事此项工作。

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她们看到一传媒介绍已经失传多年的“葡萄常”还有其他传人,于是姐俩找到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于志海,表示作为“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她们要恢复这一200多年的传统技艺。于是,常弘、常燕姐妹二人从找原材料入手,经过熔料、溜条、加色、吹捏、成形等多道工序,经过3个多月的试制,在2004年制作出第一件1米见方的葡萄盆景。为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北京民协举办了“还看今朝”北京民间艺术大型展览,常弘、常燕应民协邀请,用祖传绝技制作出一架“繁荣昌盛”葡萄盆景。在展会一亮像,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业内人士在沉寂二十余年后,重观于世,大放光彩。多家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纷纷报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确保作品能够代表“葡萄常”的家传技术,姐俩多方打听,寻找到了“葡萄常”曾经唯一一次将这一技术传送给外姓徒弟的李淑惠,并请她来认定。当时年已经70多岁的老人第一眼看见了摆在她面前的“葡萄”时,大吃一惊。同年,常弘、常燕姐妹的作品参加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国55周年民间艺术展,使这一民间绝技重现于世。 “葡萄常”制作的葡萄等制品都系玻璃为原材料,与料器制作虽同属玻璃制品,但制作方法大不相同。料器葡萄是用有色的玻璃制作出实心葡萄珠,非常厚实、沉重。“葡萄常”制作的葡萄首先要用一根金属管粘上烧到火候的玻璃溶液,吹成葡萄珠,是空心的,然后经过贯活、蘸青、攒活、揉霜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才制出成品。这些葡萄珠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绿色,有的绿中透紫,并且都蒙上了一层白霜,显得晶莹逼真,引人垂涎。 “葡萄常”不仅恢复了生产,而且改进了工艺,增加了新品种。但是,她们虽有志于绝技的恢复与挖掘并创新,但是目前资金匮乏,只能在业余时间制作出有代表性的葡萄。而恢复一些传统的产品,如葫芦、水果等,以及新产品研发和推广都难以涉及。但她们坚信,祖辈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这枝艺术之花,不会再凋零于我们这一代。现在,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对这项技艺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所以“葡萄常”的再生也必将会再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