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裕昌楼原本是建了7层,屋瓦尚未完全盖好,一群外村人到楼后山上扫墓,放了3声响铳和一大串鞭炮,开始烧纸钱,这时一阵山风吹未,把烧着的纸钱吹到七楼的杉木柱上。大家一阵紧急扑救,很快把火扑灭了,不过裕昌楼人却觉得新楼还没住人就先过火,不大吉利,就把七楼连同六楼一起拆除,在五楼重新钉桷盖瓦。不久,大家发现二楼以上的回廊支柱开始倾斜,似乎有倒塌的危险,不由人心惶惶。这一天傍晚,一只老虎突然闯进楼里,这个不速之客像巡视大员一样,在一楼回廊走了一圈,又爬上二楼,在回廊上走了一圈,从后窗跳到楼后的山坡,撑起前脚坐在山坡上,目光温存地看着裕昌楼,轻轻地吼叫了一声。山大王的这一声轻吼,全楼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刘姓人说,这一声是叫"好",对裕昌楼的落成表示祝贺。其余四姓人却认为,老虎入楼不是好事,有了第一次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将来凶多吉少。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单元贱价卖给刘姓人,迁往他乡或者漂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刘姓人得到整座土楼后,对摇摇欲坠的梁柱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柱子虽然倾斜,但由于梁柱相互牵引,整体合力没有受到破坏,大楼是不会倒塌的。于是他们便在楼内安居乐业,六百多年来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明清的进士,更有现代的大学教授和厅级干部,至今还有一百多人住在楼里。
想来真有意思,木匠师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楼主,谁知歪打正着,无意中使裕昌楼扬名远近,几百年来为人啧啧称奇。在闽西南土楼乡村,像裕昌楼这样歪而不倒的土楼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成为有趣的人文景观,也算得上建筑学的一个小小奇迹。
和贵楼:最高的土楼
和贵楼坐落在今梅林镇珍山村,由简次屏公建造的,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称山脚楼,占地面积1298.8平方米,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
和贵楼,顾名思义,是劝世人弘扬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楼如其名,在高速变化潮流中,它显得异常的祥和、安宁、沉稳。楼高5层21.5米的长方形大楼,一层土墙厚1.34米,由下而上遂层缩小,到第五层墙厚仅65厘米。是县内最高的一座方土楼,内部土木结构规整,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1个大门,有副槛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当地群众编句顺口溜:"厝包楼,子孙较贤,楼包厝,子孙较富。"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楼前面原有一条腰带(水渠)400米长,(已废)。看来这和贵楼早已名闻于世。
田螺坑土楼群
在数以千计的漳州土楼中,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建筑群是最美丽的,它由一方、四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如山野中盛开的花儿,有人戏称之"四菜一汤",令人不能不感叹民间语言的生动!
田螺坑地名的来历颇为蹊跷。有村民说,它得名于村庄背靠的湖岽山状似田螺;也有人说,田螺姑娘的神话故事说的就是黄家祖宗,那个叫黄百三郎的幸运儿,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才得以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
田螺姑娘未必是真,黄百三郎可是确有其人。田螺坑黄氏族谱证实,清朝嘉庆年间黄百三郎从永定移居此地,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土楼群中的黄氏祠堂中央有祖先牌位,黄百三郎名列第一,而他的墓穴就在距田螺坑二公里外的"五更寮",每年清明都接受着田螺坑人的祭祀。
二宜楼:圆楼之宝
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二宜楼,是第一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圆楼,是福建土楼的优秀代表作,曾被台湾《联合报》和《汉声》杂志称之为"圆楼之宝"。
二宜楼楼门朝西,门额石匾镌刻着各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近赵体而无柔媚之态,类瘦金体又稍逊劲拔,自成一格。"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背后层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逶迤,宛如蜈蚣缓缓爬行;山前地势平缓开阔,两条清澈的小溪于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风光秀丽,青山绿水与大楼黄墙黑瓦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故称"宜山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