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镜像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上世纪70年代,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如果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算得上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总体而言,战国时期的铜镜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镜形以圆形为主,偶见方形,多为弦纹钮。纹饰结构从初期的单纯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饰,到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透雕(镂空)、金银错、嵌玉、彩绘等工艺的铜镜。
到了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