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竹初,中国著名的木偶世家传人,远祖是河南人,世世代代从事木偶、泥偶玩具和佛雕像行业。徐氏木偶雕刻世家继承了我国木偶雕刻艺术优秀传统,尤其是汉唐以来北方汉剧艺术模式风格,历经数百年,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北派木偶”。他创作的木偶类别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技木偶等。徐竹初创造性地将京剧风格引入木偶艺术中,创作了六百多种木偶造型,有的嘴巴能动,有的下巴会动,有的眼珠能转,皆栩栩如生。他创作的戏曲人物“拟容取心”,写照传神,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既有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海内外争相收藏的艺术精品。徐竹初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性格化造型、精细的雕刻艺术都堪称是民间艺术的优秀之作。听徐竹初讲述家史和他与木偶的缘分,讲他的木偶艺术馆和他倾心创造的那些会说话的偶人,会让人如痴如醉,而他自己就活在这旺仔的世界里了。
(注:徐竹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10.《文心雕漆——雕漆大师文乾刚口述史》
讲述人:文乾刚(雕漆艺术家,汉族,北京人)
雕漆,始于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是中国传统的大漆加工过程、雕刻技艺、工具材料及其制品的总称。雕漆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雕漆承载了皇家的政治诉求,包含了从艺者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阐释。不同的参与者对其不同层面和向度上进行着锤炼和淳化,使雕漆成为漆器制作技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形式,并以其精致华丽的面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雕漆制作上能与中国比肩。
本书的讲述人文乾刚的经历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缩影,与父子相袭的家族传承或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方式不同,他是先进入艺术的大门,再进入雕漆技艺的大门。1962年他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毕业进入北京雕漆厂。北京雕漆厂初期几十个“老艺人”,对雕漆技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在那时他们对技艺的秘密并不保守,尽力传授给年轻人,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独有的珍贵机遇。他也经历了北京雕漆厂的流水线生产,在大量的设计制作中他对于雕漆的思考和探索得到更多的实践。经过近五十年时间的身心投入和艰苦锤炼,文乾刚成为一个成熟的雕漆技艺传承人,他与传统的雕漆匠师同样具备深厚的文化能量。文乾刚的经历呈现给我们的是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注:文乾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附件:王文章先生给书做的序
序
王文章
21世纪起始的几年中,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性的课题应当怎样正确解答,人们的答案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扭曲其本质特性过度开发,如把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改变为肤浅时尚的刻板表演服务于旅游场所,或把传统手工技艺视作不具经济潜力的项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来,我们还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城市特别是农村建设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环境形态将承载某个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文化技艺的物质载体(如某些文化空间)彻底改变。这种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情况,已经并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并改变这种现象。
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确的保护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发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证其按照自身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去自然衍变,在自然的衍变中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并行,我们既不要人为地去中断它自然衍变的进程,也不要人为地去使它突变。我想,这应是保护工作最根本的意义,也是保护工作最艰难最核心的用力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