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代陶人——陶瓷大师孟树峰口述史》
讲述人:孟树锋(陶瓷艺术家,汉族,陕西铜川人)
陕西铜川古称耀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民间陶瓷生产中心,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陶瓷烧造作坊,北宋代达到最高峰,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种类十分丰富。造型朴素、大方、厚重。釉色以当地土釉为主,装饰手法有绘花、踢花、堆花、镂孔等。耀州窑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不仅出现了马蹄窑这样最为科学的窑炉,装饰艺术也达到顶峰,北宋中期曾烧造宫廷的贡瓷,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大量的窑户迁徙到附近的陈炉镇,继续生产,使陈炉成为窑场林立,炉山不夜的十里窑场,耀州窑在陈炉镇得以传承。这里曾住着得八百窑户,“镇民俱业于陶”。祖祖辈辈以窑为生,有的可以追溯十代以上。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陈炉的陶瓷产量一直很大,最多时达到年产1500万件的出口量。但是,现在,窑场依旧,炉火却早已熄灭,30多个大型的马蹄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空寂的镇子,满山的陶瓷碎片,满眼历代沉积的物证,令人压抑难奈。耀州窑被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为第一批试点项目。出身世代陶人的孟树锋,从陈炉走出去,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又回到家乡当了二十年的厂长,目前是陶瓷研究所的所长,亲身的经历和痛彻心肺的体验,让这西北汉子发出了“老天要灭耀州窑”的慨叹。听他讲述秦腔一样苍凉的故事, 也让人在不断的唏嘘中,燃起耀州窑复兴的希望。
(注 孟树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8.《哈氏风筝——风筝世家哈亦琦口述史》
讲述人:哈亦琦(风筝艺术家、北京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回族,北京人)
哈氏风筝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今是第四代,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光绪年间哈家在北京琉璃厂搞起了风筝的制售生意,百余年来,盛名远播,成为中国风筝工艺的一个主要流派。哈氏风筝的制作用料讲究,把所有类别的风筝骨架制定了标准规格尺寸和造型比例。骨架结构疏密适中,坚牢、精巧,骨架轻,强度大,从而提高了起飞性能。它的绘画、造型古朴,装饰面与外在形态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写实与装饰结合。色彩基本上使用对称法。色泽浓重、明快、浑朴。使用渐变平涂和烘染晖色,达到了颜色的块、面对比;冷、暖对比,稳重与喜庆跳跃及远视觉的色彩设色目的。由于长时间逐年几代人的积累、探索、创造,使哈氏风筝形成了民间与宫廷相结合的一种自家特色流派。1915年、1983年、1998年哈氏风筝分别在美国旧金山市、荷兰海牙市获大奖。自此享誉渐隆。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记载:“哈氏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按: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 哈氏风筝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展出,深受好评。
哈亦琦10岁随父哈魁明学习家传风筝技艺,兼习油画、中国画,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现在的主要精力是挖掘整理哈氏风筝艺术的文化底蕴。目前正在着手哈氏风筝画谱,大约250幅,他计划用3年时间画完。哈氏风筝是中国风筝艺术的典型代表,风筝图谱的整理和对哈氏风筝的口述历史的记录,将是中国风筝艺术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注:哈亦琦 北京市工艺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9.《活在尪仔的世界里——布袋木偶大师徐竹初口述史》
讲述人:徐竹初等(木偶艺术家,汉族,福建漳州人)
木偶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表演道具,是流传两千多年的民间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