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张永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是在近年来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以文化文物部门为主,包括公共图书馆网络、群众文化网络和博物馆网络。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78个,文化馆3214个(含群艺馆),博物馆1617个,文化站36874个,社区、村文化室137665个。除文化文物系统外,其他部门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青少年宫等公益文化事业也有了快速发展。据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高校系统图书馆1100多个,科研专业图书馆8000多个,全国工会系统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3.9万个;全国各种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12000多家,其中教育系统有2600多家,共青团系统有1400多家,妇联系统1200多家(包括青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少年科技站、科技馆等)。全国还有科技馆400多个,展览场馆158个。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服务职能,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从一般温饱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必然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设施网络、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总的来看,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一是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有力的保障和财政支撑。2001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654亿元,教育事业投入总计19911.9亿元,卫生事业投入5193.8亿元,科学事业技入2002.15亿元。与教育、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部门相比,文化建设经费技入明显偏低。相当于教育的1/30,卫生的1/8,科学事业的1/3。2006年文化事业费仅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8%,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偏低(教育事业费占11.75%,卫生事业费占3.24%,科学事业费占1.19%)02006年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11.91元,而教育却达到了365.59元,卫生100.89元,科学37.18元。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158亿元,其中,用于县乡文化机构的经费仅41.8亿元(县30.85亿元,乡镇10.9亿元)。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5.66元,主要用于县乡文化机构维持基本运转的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

二是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3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2006年全国财政直接为7.3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10.9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48元的文化投入。2006年对西部地区文化共投入34.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比重为21.9%,比重偏低。

三是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乡镇文化站由于面积狭小,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无法开展相应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逐渐弱化。全国农村3.5万个乡镇中有2.67万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全国32706个乡镇文化站,2006年仅有设备购置费6350.8万元,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仅1941元,其中经济发达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4省、市平均每个文化站有设备购置费11035元,而其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个文化站设备购置费仅777元,相当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4省、市平均水平的1/1402006年全国乡镇文化站仅有维修费4762.2万元,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仅1456元。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广东4省、市平均每个文化站有维修费7910元,而其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维修费仅有626元,相当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4省、市平均水平的1/13。

四是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200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38册,远低于国际图联标准。根据2001年8月国际图联出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国际上的图书馆正规的馆藏应以平均每人1.5-2.5册为标准。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33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县级公共图书馆总数(2391个)的30.65%。乡村文化机构共有图书1.4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仅O.192册。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业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数量最多的是1964年,达82万场,当时行政村数量大约是70万个,平均每个村每年还可以看到1场戏,而到了2006年,却只有28.7万场,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1/3,而全国有行政村62.4万个,平均每村每年看不到半场戏。

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予以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改变当前城乡文化建设差距过大、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落实十七大提出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比较充足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体系、比较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比较有力的公共文化资金人才技术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制度。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两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公益文化服务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社区和乡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在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有较大增强;公益文化事业的服务范围明显扩大,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主导作用H益突出:经常参加公益文化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步,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全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格局。城乡广大群众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

为此,要在“两个努力”上下功夫:

一是努力实现文化公平,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等均衡覆盖全社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努力活跃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巩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抓好“两个重点”:

一是要以乡村文化建设为重点,面向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解决困难群众的"文化低保"问题;

二是要以疏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为重点,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面规划并抓紧建设国家、省、市、县、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乃至行政村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包括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口、青少年宫、影剧院等,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如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广大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争取达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能够就近方便地接受公益性文化服务”。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场所与流动文化设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加强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二)加强内容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一要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从2002年起实施,起步良好,受到中央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肯定。今后要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进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建议将32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纳入文化共享工程扶持范围,将其作为提供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送书下乡工程将继续向2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配送图书,实现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全覆盖。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策划实施新的项目,继续为基层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县乡图书馆、文化馆付的、电影放映公司和剧团的作用,积极组织农民文体活动和文化权益,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实现每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一季度看一场文艺演出、每个农民每年接受5-6次文化培训、每个农民每年参加2次群众文体活动,到2010年实现人均一册图书。

三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全国农村乡镇每1年组织1次农民文艺汇演,县每2年组织1次农民文艺汇演,省市每3年组织1次农民文艺汇演。全国每4年一次。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开展阵地文化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提供给基层艺术团体为农民群众演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形成一批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个乡镇建成一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民间艺术节,展示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群众文化活动成果,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可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民族民间艺术节。利用全民读书日和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倡导全民读书,建设学习社会。

(三)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加快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问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主要应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把严“进口”;二是要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

一要抓紧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准入制度。制定符合文化部门实际的人员准入标准,研究细化具体实施内容,在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全面实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二要与人事编制部门沟通,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按照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文化站的性质、职能和业务工作需要,制订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规模等相适应的职工编制标准。重新核定编制员额,保证其正常运转。

三要加强培训工作体系建设。强化省、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干部培训职能,争取财政专项经费,定期对县乡文化单位的员工进行轮训,更新知识和技能。

四要培养兼职工作队伍。特别要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等业余队伍建设。按照政府补贴的办法,在农村行政村发展农村文化管理员,城市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指导员,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

(四)推进改革,增强公共文化单位活力,改善服务。按照“加大投入,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公共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把为基层群众服务作为改革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的着力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根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制定文化馆、图书馆服务标准和业务规范;城市图书馆实行总馆分馆制,通借通还,“一卡通”;农村加强图书馆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边远地区发展流动图书借阅服务。

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的内部机制改革。一是改革投入机制。在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的前提下,按照其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业务项目的多少,核定其财政补贴额度。对职能范围内的公共文化事业项目,按项目由政府核定投入;对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实行政府“订货制”,文化单位以竞标的方式获取活动项目经费。二是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逐步对新聘用人员实行代理制,其人事档案关系由人才中心代管。建立健全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工效挂钩,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今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将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员工绩效工资的发放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

(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中央和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转。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问题。

(六)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精神,鼓励社会力量对公益文化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政府支持、发动社会募捐建立。发挥彩票公益金的作用,保证这些资金有一部分用于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

(七)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评估体系。制定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标准,就财政投入、服务设施、任务指标、服务质量等设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开展全国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加强公共文化机构业务建设,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文化工作的考评。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研究制订详细、具体的公共文化工作考评标准,加强对县、乡两级政府文化工作的考核;继续开展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活动,改进文化先进县评定表彰办法,加强文化先进县的动态管理。建立农村文化设施项日建设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把文化设施建设与服务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延伸效应、引导效应、示范效应。

编辑:董继荣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