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华黎明大使访谈

 

2009年9月1日,华黎明大使在北京家中接受了中国文化网的专访,讲述了新中国60年来文化外交的故事。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学波斯语的学生,华大使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3年至1983年,他先后在驻阿富汗使馆、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和驻伊朗使馆任职。1983年后,先后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处处长、参赞和副司长。1991年至1995年,任驻伊朗大使。1995年至1998年,任驻阿联酋大使。1998年至2001年,任驻荷兰大使。华大使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陈毅、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华大使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主持人:作为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外交官,回顾祖国的60年外交足迹,您认为文化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影响是什么?能否举例谈谈文化外交的重要性?

华黎明:我从事外交工作40年,在国外工作了22年。我的理解"文化外交"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广义上的文化外交,一个是狭义上的文化交流。狭义上的文化交流平常经常会做的这些事。比如说邀请对方的歌舞团来访问,举办展览,甚至办一些中文的学习班,还有邀请双方的文化代表团互相访问,另外互派一些留学生,这是我们狭义上的文化交流。但是我的印象中,广义上的文化交流更为重要,就是说我们中国人走出国门,我们给外部世界一种什么样的印象?给人们头脑中造成一种什么样文化印象?外国人到中国来,比如说我们要想把我们所了解的外国怎么介绍给我们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我们文化外交或者作为外交官要做的,就是做中国同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这个作用非常重要。

我从事外交工作几十年,我觉得这几十年的演变很不一样。当我在60年代刚刚走出过门的时候,那时候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我说的坦率一点,那个年代外国人脑子里中国人的形象就是男人梳个辫子,穿个长袍马褂,女人缠个小脚,这样一种印象。因为常年西方人传播的文化就是这样。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一种印象。慢慢的到了文化大革命,又经过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70年代,80年代,又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国人在国外的大街上走很多人都会问,“你是日本人”?然后说“不是”。“你是不是韩国人”?“不是,我是中国人”。觉得很惊讶。因为中国人和外部世界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今天你走在世界上的话,人家看到亚洲人的面孔首先会问你是不是中国人。这就说明文化交流很不一样,当然,各个时代中国人给外国人的印象也是很不一样的。

1 2 3 4 5 下一页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