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

蝎子精面具,为假形,用布和棉絮制作。虎、豹、熊、豺面具,为假形,以布料或皮毛制作。母猿面具,为假形,以绒布制作。野猪面具,为假头,以纸板或漆布制作。龙女面具,为假头,以布或皮革制作,头上装饰了五个高昂的蛇头。牦牛面具,为假形,头用泥塑脱胎纸壳或布壳绘制而成,全身皮毛以粗毛线编织而成。鹦鹉面具,有泥胎纸壳的。

五、流派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达赖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便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比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1、藏戏・拉萨觉木隆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觉木隆藏戏具有340多年的历史,号称西藏的"藏戏之乡",是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方面发展最为完备丰富、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的一种。

觉木隆藏戏团是旧西藏地方政府惟一的带有专业性的剧团,归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贡德林寺共同管理,但无薪俸。除参加雪顿节会演可得赏银和食物外,其他时间则到西藏各地卖艺乞讨度日。他们惟一的权力是可任意挑选演员。为此,他们持有西藏地方政府发的一纸文书,声明他们所到之处,在业余藏戏团体中如发现优秀的苗子或尖子,可马上挑走,该团体不得阻拦。这个剧团开办之初住在堆龙德庆县觉木隆村的"雄白拉穷"泉水边,故称觉木隆藏戏队。剧团内有觉木隆村人,也有各地来的支差者和杀牛人等,所以也被人称为"鲜巴拉姆",意为"屠宰者藏戏团"。

觉木隆藏戏经过唐桑、米玛强村、扎西顿珠等几代艺术家的组织经营、精心创造和改革丰富,逐步兴盛起来,还出了几个著名的演员,如阿妈拉巴、阿妈次仁、阿古登巴、次仁更巴等。其中次仁更巴在觉木隆传统特技上有很深的功夫,如躺身蹦子,藏戏中叫"拍尔钦",双臂平伸与地面成六十度转大圈旋舞,最多时能在一个大场地或大舞台上一气转四大圈,计有一二十个蹦子。

觉木隆藏戏分布、影响的地区很广。像江嘎尔剧团演出《朗萨雯蚌》和《文成公主》时,许多唱腔都是直接学用觉木隆的,其他一些独具风格的剧团也有这样的情况。拉萨、山南地区的藏戏团体,多数是属于觉木隆派的,就是边远的亚东县的四五个藏戏队,也属于觉木隆派。

2、藏戏・日喀则迥巴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迥巴藏戏,上承白面具藏戏十分古老的传统,下启蓝面具藏戏,流传于西藏的昂仁、定日、拉孜和四川的甘孜等县,是中国藏民族戏剧中最为古老、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中国藏戏以蓝面具藏戏为典型代表,而蓝面具藏戏是从迥巴藏戏班首先创建起来的。

迥巴藏戏班所在地是昂仁县迥・日吾齐,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藏戏祖师汤东杰布的家乡就在这里,日吾齐寺即是他的主寺。日吾齐寺附近的冲萨就是他的家。相传日吾齐寺有三种仪式:一是藏戏,一是"波多夏",一是跳神"出通"。

迥巴藏戏独有的特点就是在开场戏"甲鲁温巴"中穿插进"波多夏"。传说在修建日吾齐寺经塔时,白天刚盖筑起来,晚上就被鬼毁为平地。三个弟子跑到寺内报告,寺主汤东让他们三人中的一个躺在地上,在他身上压上石条,让另两个人用铁锤砸。如果百条碎了,就证明把鬼镇住了。三个弟子第二天按此做后,经塔砌筑的部分果然不再被毁了。以后的迥巴藏戏在演出中,都要由"温巴'轮流演被砸的"波多夏"角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