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按北京传统习俗,“立春”要吃春饼、春卷,名曰“咬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特殊日子里,记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见到了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他堆满了书的办公室里,王文章副部长跟记者畅谈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保护意义,而由他主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书,也将于近期出版。
丰富节日内涵 延续文化记忆
记者:和个人的记忆一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特定日子的周而复始,就产生了节日。节日加深了我们对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是超越个人回忆的“文化记忆”,您觉得这种文化记忆之于一个民族,有哪些意义?
王文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跟文化记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记忆的中断,就是民族意识的中断。中华民族有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文化当然可以通过典籍传承,但典籍只是一种辅助,更需要一种“活”的传承,像民间会通过习俗来延续文化。
近代以来,我们以西方为师,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今天,我们也仍需更好地学习西方。问题是,在当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化采取了片面过激的否定。文化当然需要自省,但这种自省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文化记忆的认识、把握并不完全科学。“文革”期间,曾排斥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把很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现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把断裂的链条重新接起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感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也应是发挥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情感世界,激发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延续发展。因此,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推动传统节日在与新的发展着的时代的整合中呈现旺盛的生命活力,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记者: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政策上对传统节日保护的支持,您觉得在保护传统节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文章:把传统的民族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对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来说意义非凡。社会和民众有了一个生活的节点,人们通过历史的记忆和现实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形式呈现,对自身的文化及社会和国家加强认同。这对于全民正确认识传统节日宝贵的文化价值、积极参与节日活动、努力保护节日文化传统、注重节日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都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