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相关    
     
       
文化部副部长、校友王文章畅谈传统节日

王文章: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很快,随着我们对传统节日认识的加深,对传统节日价值的肯定,也必然会影响世界。像现在的春节,不仅是华人,很多外国人也参与到了其中。

现在提倡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看重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会强求别人过我们的传统节日。但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文化品格,能吸引不同族群的人,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所以我们也乐于向世界宣传自己的传统节日,也欢迎他们来认识、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是很好的事情,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体现。

加强生产性保护 科学对待“非遗”

记者:商业经济冲击着节日的内涵,热炒“洋节”某种意义上是商业操作的结果,而某些地方也将传统节日文化包装开发借以提升旅游点的品位,您觉得商品经济是有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还是消解、破坏了节日?

王文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节日离不开商品经济,因为传统节日本身呈现的形态就是跟商品经济密切联系的。比如在农村,节日时会唱戏,台下就有很多小商小贩。有商品经济,才能让节日有氛围,才能满足人们对饮食、仪式、娱乐的需要。

商品经济对推动“洋节”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也要注重商品经济跟节日文化内涵的结合,生产相关产品。在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形态。时代在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也要更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确实,有的地方将传统节日文化包装开发借以吸引游客,这不是个别现象。事实上,我们并不反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提倡对某些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手工技艺类的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去年,我们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主题就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所谓“生产性保护”,就是鼓励经营、开发、生产,但前提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不是破坏。如果是“生产性破坏”,那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记者:您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节日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环,请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王文章: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在制定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数量排第一位。七八年来,我国“非遗”保护的成果非常显著,建立了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即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并且还建立了传承人保护体系,给有特殊技艺的人提供补贴和创造传承条件。我们还划定了一些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文化遗产进行立体性保护,并大力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同时还开展了很多国际活动,赢得了世界对我们保护工作的肯定。

然而,保护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不少地方“重申报,轻管理”,保护措施跟申报没有结合起来,成了一种空头保护。同时“重开发,轻保护”,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比如某些少数民族的舞蹈,本来是在特定的区域中流传的,现在为了旅游开发,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与“原生态”的歌舞有了很大的差别。此外,对“非遗”的科学认知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轻易判断或否定某些文化,比如传统民间信仰,也不能轻易忽视,应该记录下来。总的来说,要科学、慎重地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