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新中国音乐的对外交流

中国青年交响乐团载誉归来不久,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组成的一支平均年龄仅有16岁的中国少年交响乐团又在团长左因率领下,于1988年9月至10月到瑞士、意大利两国访问演出。吕思清、郭昶、董昆等小提琴比赛国际获奖者随团前往。他们在19个城市演出21场,受到两国人民的欢迎。1989年1月,他们又赴澳门演出,由陈佐湟执棒,演出得到当地同胞的很高评价。

在大中学生组团出国访问的同时,一支由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2名儿童组成的“小小演奏家”演出团访问了港澳地区,从1987年2月19日到28日在那里正式演出了六场。音乐幼苗的真挚情感、纯熟技巧使听众为之陶醉、倾倒。

在我国民族音乐的推广介绍中,出访演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1979年8月,中央音乐学院在与国外隔绝了十几年后,首次派出民乐团赴英国、爱尔兰、伊拉克演出,在英国参加了杜伦的第2届“东方音乐节”。1985年6月,以王国潼为团长的民乐团去联邦德国参加西柏林艺术节。并先后在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端士等国举行18场音乐会。演出成为艺术节上最受人瞩目的艺术活动。1986年10月,林石诚、王国潼、胡志厚等组成的中国音乐家小组参加了法国的“秋季艺术节”。在巴黎国家歌剧院演出了六场中国民族乐器传统音乐,并在法国国家电台做了录音。无论是古朴典雅的古琴独奏,还是粗扩豪放的管子独奏和二胡、琵琶独奏,都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1987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与北京佛教协会联合组建的“北京佛教音乐团”出访法国、瑞士、联邦德国的八个城市。他们第一次把中国佛教音乐带到了欧洲,我国艺术宝库中瑰宝之一的佛教音乐,给欧洲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9月至11月,中央乐团首次出访美国,在美国各地的24个城市演出了26场音乐会。演奏了拉威尔、德沃夏克、肖斯塔科维奇等大师以及中国和美国作曲家的作品。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欢迎。1990年10月,中央乐团百余人首次赴西班牙,在一个月时间的巡回演出中,在21个城市演出了22场。这次他们主要演奏了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及德•法亚的作品。中央乐团的两次大规模出访,在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90年代初又出访了葡萄牙等西欧四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情欢迎。

1990年,作为中国国家歌剧团体的中央歌剧团,以庞大的演出阵容出访芬兰,在芬兰舞台上演出了《蝴蝶夫人》等经典名剧。中国的歌剧艺术首次亮相在西方舞台,此行受到极大关注和欢迎。

 
中央民族乐团演出剧照

1996年,中央民族乐团以其整齐阵容首次赴美大规模巡演。这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首次完整展现在西方的舞台上。在象征高雅艺术圣殿的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中国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在90年代中期,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以其特殊的魅力。,征服了世界的听众。1998年春节,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新春音乐会,获得圆满成功授到热烈的欢迎和高度的赞扬。1999年春节,中央民族乐团再度应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并把中国民族音乐带给了德国和丹麦的听众。

此外,地方音乐团体也频频出访,较有影响的是上海交响乐团1990年10月应邀赴美访问演出,并参加了纪念卡内基音乐厅百年诞辰音乐会,演出了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E小调第二交响曲》和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们的演出得到了著名音乐家马友友和周文中的好评。《纽约时报》称他们“距欧洲文化并不遥远”。上海交响乐团访美期间,在十个州20个城市演出了16场,观众达三万人次。

六、参加国际音乐理论研讨活动

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我们在音乐技术理论译介和研究方面也获得了空前的丰收。

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了第一期《外国音乐参考资料》。从1978年到1986年,共出版了40期,该刊大量登载国外音乐研究的最新成就、学术动态、乐坛信息等译文,受到音乐界同行的普遍欢迎。其中有些译文,如张洪模的《二十世纪作曲技术》、司徒幼文的《旋律艺术史》、刁蓓华的《指挥家的境界》等对音乐创作、表演实践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已作为专著出版。除编译工作外,研究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对外国音乐及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70年代至80年代,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为两个基地,源源不断诞生的音乐技术理论的译著和专著。对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基础建设及音乐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另外,一些国际间的音乐节及理论交流活动,架设了中国音乐通往国际乐坛的桥梁。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北美中国音乐学术活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中国音乐研究会,针对中国音乐的传统和未来,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美方专门邀请了中国国内和在美的20位中国作曲家介绍自已的作品、创作情况以及对东西方音乐观念的理解。讨论的内容涉及传统与创新、音乐技法、民族性与时代性、风格与表现等课题。这样的活动,为国际音乐界充分认识中国音乐现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1988年9月,在英国举办了为期五天的中国新音乐节。它多侧面、多品种地介绍了中国的新音乐。音乐节期间举办了五场音乐会,演奏的多是瞿小松、谭盾、郭文景、陈远林等青年作曲家的当代作品,担负演出的是英国BBC交响乐团和苏格兰音乐小组。当地新闻媒介对这次音乐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报纸上每天都有一至三篇评介艾章,认为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作品突破了欧洲模式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对欧洲传统的反叛。同年,在英国多士顿大学还举行了首届中国音乐研讨会,来自日本、朝鲜、英国、法国、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荷兰的音乐学者参加了会议。

1990年2月,美国的中华表演艺术基金会在美国波士顿举办了第1届中国现代作曲家作品音乐会。周龙的《离骚》、陈怡的《六重奏》、谭盾的《三重奏》由国外音乐家同时搬上了舞台。

同年,在成都召开了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来自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古琴研究家参加了会议,欣赏了古琴演奏并参与了研讨活动。

1991年,北美洲的中国音乐研究会、美国大学音乐学会在芝加哥举办了中国音乐对21世纪音乐的影响国际研讨会。80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他们对中国新音乐家对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影响给予了充分重视。会议期间,开办了“中国音乐学习班”,并举办了第1届笙管与弹拨乐合奏国际比赛。

七、乐器制作初登国际乐坛

西洋乐器的制作,向来是我国的一个弱项,青年提琴制作大师郑荃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郑荃在国际赛事上的频频夺魁,为中国制琴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开端。在意大利苦学多年制琴工艺的郑荃,在80年代末一鸣惊人。他制作的小提琴与中提琴,在国际上各类制琴大赛中不断获奖。郑荃在国际音乐界也成为知名人士。其成绩突出的一次是1990年6月,在参加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提琴制作比赛时,郑荃的一把中提琴获得一等奖暨最佳音质奖,两把小提琴分获优胜奖,而且这几把琴都是他学成归国后制作的。可见,郑荃的制琴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早在1987年,郑荃就在保加利亚索非亚第2届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中提琴、小提琴制作的第一大奖。至今,郑荃已在国际上拿到十多个大奖,在世界制琴界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归国后,郑荃成立了自己的提琴制作室,力争使用国内材料制作出世界一流的乐器;同时,他还在慕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组成的提琴制作班上任教。1993年,天津乐器厂与美国某公司合作生产出的“伊斯曼”铜管乐器,也受到了音乐同行的好评。

编辑:李诚、文一

上一页 3 4 5 6 7 8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