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剪纸

三、工艺特色

剪纸,安塞人称窗花,历史悠久,代代相沿,民俗文化积淀很深,现在人称传统花样仍为"古时花"。安塞民俗给儿子定亲问媳妇有"不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的说法。民歌《迎亲歌》道:"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者,随意也。实际上安塞女子剪纸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安塞剪纸个性强烈,感情真挚,寓意深长。境内四条川道,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沿河湾的杏子河川以白凤兰、王占兰为代表,剪纸造型简单,意境概括,风格纯朴;高桥、砖窑湾的西河川,以曹佃祥、常振芳为代表,剪纸外形简练古朴,因而内部装饰繁丽,多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化子坪的延河川以胡风莲、余步英为代表,剪纸装饰多以抽象的纹理造型,寓意含蓄;郝家坪至王家湾的坪桥川,剪纸形补古朴,以块为主,和石刻山像的造型颇为近似,古香古色,另外与靖边相邻的乡镇,形象较写实,剪法工细纤巧,类三边风格。

安塞剪纸,在内部装饰上,以随意装饰和意象装饰为主,有时用意象和具象装饰相结合,一般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纺锤纹、菱形纹以及云勾、万字、富贵、砖包城等。

剪法上分双铰、单铰和零铰。双铰,即折铰,剪一些对称图案和局部对称纹饰;单铰,凡不能对称剪的形象,就用单铰。双铰和单铰相结合,是安塞剪纸的传统铰法。零铰,是将一幅剪纸局部形象分开单独剪出,然后在纸上拼成完整的图案。剪纸作者多不画草稿,而是大刀阔斧,剪随心走,信手剪来。安塞剪纸寄情寓意,颇有讲究。

安塞剪纸按应用和内容分四类。第一类,春节用于美化环境。春节是安塞妇女显示技艺的最佳时节,不少家户住室就成了剪纸展览室,剪纸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保平安、镇邪恶的老虎、狮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第二类,用于嫁娶时装饰洞房,剪纸最有讲究。寓意最深、最有趣的是窗子中间的"喜花"和窑顶的坐帐花。"蛇盘兔,必定富"。十二属相,蛇又称小龙,龙为阳,男性,兔为阴,女性,是男女婚配之意。曹佃祥的《骑猪娃娃》,娃娃一手举鸟(阳),一手举蝎(阴);猪则寓意多子多福。第三类,用于宗教礼仪活动的装饰。过年都要给神龛上剪个门帘贴上。图案内容上,常用的贯钱、福连万字、云头、鸡、鱼、猪、灶狗等。还有门补、镇宅老虎等。第四类,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的底样,同样是一幅独立的剪纸艺术品,常见的有枕花样、鞋花样、针扎样、裹肚花样等。

安塞剪纸用于农家的里里外外,根据实用的地方在剪法上也不尽相同。用于窗户上的窗花,就剪的比较工细,以线为主。贴在窗内的则以快为主。在什么地方应用,也就叫什么花(画),有窗花、门神画、炕围花、挂帘、窑顶花、桌围花、鞋花、牌牌花及围肚、针扎花样。

窗花:凡美化窗子的剪纸统称窗花。包括转花、喜花、窗角花、窗云子、小窗花。转花一般较大,分开剪为四块,贴在窗子中间。四个格子四张,拼为圆形或方形图案,起中心装饰作用。窗角花,农村也称窗角子,是三角形的纹样。安排在转花周围,虽然小,但内容特别丰富。窗云子,是在三十六格窗上精心设计的完整的大型图案。

剪纸门画,剪纸年画:过去农村妇女自己动手,剪一些大幅剪纸贴在门上,墙上,加强了节日气氛。内容有传统的《秦琼敬德》、《胖娃娃》、《艾虎》、《狮子》等。随着新年画的增多,这类剪纸相应的减少了。

炕围花:最常见的是把有情趣的故事单个剪出来,连续贴在炕围上,像剪纸连环画。如李桂莲的《娶媳妇》剪出了一队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王西安的《秧歌队》把安塞春节闹秧歌、打腰鼓、赶毛驴的文艺活动表现出来;也有剪成各种连续图案的炕围花。

桌裙、挂帘、门帘,是用于窑窝、神龛、桌前碗柜前的遮挡物装饰。

枕花样、鞋花、牌牌花等,是刺绣中的底样,内容多以花鸟、狮子滚绣球为主,剪法上只铰出大形即可。

窑顶花、坐帐花,以圆转和方转为主,多用于结婚洞房的窑顶上。安塞南部多用圆转,北部多用方转。

四、传承意义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自古到今,民间美术一直是自生自长,虽然遭受到"十年文革"的摧残,但寒冬过后,这株艺术的山菊花又铺满了黄土高原,洋溢着泥土的芳香。在党的文艺政策沐浴下,妇女们又拿起剪刀,剪制着生活的美景,装扮着生活天地。剪纸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正争奇斗艳,并融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为生活增添着光彩和乐趣。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