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剪纸
一、简介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
二、溯源
潮阳民间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现存最早的是清雍正年间的作品。潮阳剪纸的流传方式是代代相传、邻里相习,不少人在童年时期就接触剪纸,而他们的"启蒙老师",多数就是自己的妈妈或者奶奶、外婆,"十二钗"之一的郑琼华至今保存着她已经去世的祖母的一本剪纸作品,那是她的"启蒙教材"。而她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还在用外婆留下来的剪刀剪纸,可是,在她们的手下,是一番有别于外婆那个时代的新的天地,她们用外婆的剪刀"讲述"今天的故事。
传统的潮阳民间剪纸,应用于游神赛会、婚嫁祭祀等民俗活动中,是美化、祈福的"吉祥物",因此,其题材大致分为人物、动物、饰花、团花四大类,多数取材于神话、传说、戏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潮阳剪纸也不断创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题材更加广泛、更加具有时代性,人们用"剪纸"古老的艺术元素表现现代的生活。
三、工艺特色
潮阳剪纸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四、传承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剪纸
一、简介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
二、溯源
潮州剪纸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三、工艺特色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著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